水產養殖水中的亞硝酸鹽的產生主要是生物作用導致。養殖過程中大量投餌而留下的殘餌、水體中水生動物大量排泄物累積,在微生物作用下,蛋白質脫出的氨基會變為氨,在堿性環境下氨直接會以分子形態存在,水中硝化細菌通消化水中的氨,將氨分解為亞硝酸和硝酸,厭氧菌以硝酸為食,將其分解為氮氣和亞硝酸鹽,通過兩種細菌的接力,就把水中的氨分解為氮氣和亞硝酸鹽了。
亞硝酸鹽是氨轉化成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從氨氮轉化到亞硝酸鹽時間不長,亞硝酸鹽3~4天達到高峰濃度,而亞硝酸鹽轉化到硝酸鹽的時間比較長,亞硝酸鹽的有效分解需要7~10天甚至更長。
從氨態氮轉化成硝態氮的過程分兩步進行:
①2NH4+ +3O2一一2NO2-+4H++2H2O+能量
②2NO2-+O2一一2NO3-+能量
反應①在亞硝化桿菌的作用下進行,反應②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進行,二者統稱為硝化細菌,其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其引起亞硝酸鹽積累的主要影響因子有:
(1)水中缺氧時,會影響硝化作用的順利進行,造成銨態氮以及亞硝酸鹽的積累,因此充氧能一定程度的降低亞硝酸鹽。
(2)溫度、酸堿度、溶解氧濃度對硝化細菌的生長均有重要影響,硝酸菌在溫度變低時,硝化作用減弱,造成亞硝酸鹽積累。
亞硝酸鹽主要是通過魚、蝦的呼吸作用,由鰓絲進入血液,一般情況下當水中亞硝酸鹽濃度積累到0.1 mg/L后,魚蝦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數量逐漸減少,血液載氧能力逐漸減低,出現組織缺氧(非水體缺氧),魚蝦攝食量降低,鰓組織出現病變,呼吸困難、躁動不安或反應遲鈍,喪失平衡能力、側臥,血液黑紫色或紅褐色,甚至由于改變了內臟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滲透調節失調,引起充血,呈現與出血病相似的癥狀;亞硝酸鹽對蝦蟹的毒性更大,主要表現為對肝臟的損害,為保證養殖安全,養殖中應將亞硝酸鹽的含量控制在0.02mg/L以下。
上一篇:鱘魚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計方案
聲明:部分文章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如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文章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項目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