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參是近年來我國北方重要的養殖種之一,具有極高的營養與藥用價值。目前,北方一些地區開始利用工廠化水產養殖模式養殖刺參,將工廠化的海水魚類養殖與刺參工廠化養殖結合設計,利用養魚排放水中的有機質作為刺參的補充餌料,發揮養殖生物之的生態互補作用。養殖中基本不添加人工飼料,降低養殖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多重效果。
下面我們就將刺參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做講解,希望對進行刺參養殖的朋友提供幫助。
刺參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是將工廠化的海水魚類養殖與刺參工廠化養殖結合進行設計。刺參養殖水采用將自然海區抽取的沙濾海水與深井抽取海水混合,控制養殖水溫和鹽度。由于深井海水的水溫穩定,對于調節刺參養殖期問的水溫作用顯著,可以將全年養殖水溫控制在10~15℃大大縮短刺參養殖周期。
養魚池除設置有一條供參池用水的管道外,還要設置一條排污管道,魚類發病進行大量藥浴以及洗刷池子的廢水等經排污管道排放,不得進入參池。
養殖大棚為南北走向,棚頂是鋼筋支架,外蓋防雨布、草簾及氈布或塑料泡沫板,起到遮及保溫的作用。養殖池為磚、水泥結構,正方形角,池底為鍋底形,規格為5.5mx5.5m,平均池深0.45m。
苗種放養
海參苗種規格40-60頭/kg,選用規格整齊的健康苗種,放苗密度為1.5-2kg/m3,養殖水深為32~57cm,水溫17℃,鹽度28,低光照。
水質控制
鹽度合適與否是制約刺參養殖的關鍵,刺參對鹽度的適應范圍為24‰~33‰,而各地區地下水的鹽度差異很大,這就意味著并不是所有的地下水都適合養殖刺參。因此,在選址時首先要保證地下水的鹽度在刺參的適宜范圍內,并且要對水質進行嚴格檢測,以確保符合養殖用水標準,否則不可盲目上馬。
幼參攝食與生長的水溫為19~20℃,體長5~15cm的刺參則適溫10~15℃,適宜鹽度范圍28-34。夏季水溫超過30℃且持續時間超過48小時,極易造成刺參腐爛,因此夏季養殖時,一定要注意保持池水溫度,保持一定的換水量,水溫不會成為限制因素。
養殖水體鹽度不應低于26,要定期監測水質,將pH控制在7.8~8.4之間,有機物耗氧量小于2mg/L。
養殖水處理
自然海水必須通過凈化后才能使用,需要處理掉水中的懸浮物、泡沫(蛋白)等。TH-RAS循環水系統使用獨特的模塊化設計,可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降低養殖過程中的能耗,降低養殖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實現水產養殖的高效、環保、節能、節地,可有效防止養殖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品種的成活率及水產品養殖產量。
養殖投喂
每天換水后投喂餌料,餌料品種為海藻泥和海藻粉,每天每車間共投喂115kg海藻泥,10kg海藻粉和0.5kg食母生,投喂時用水泡開,再用篩絹布過濾后全池均勻潑灑。日投喂量約為刺參體重的6%~7%,并根據刺參大小、水溫、攝食情況及殘餌量加以調整。若攝食量不足但殘餌較多,要考慮到水質不良或餌料不適,并及時查找原因,以影響刺參的生長。
日常管理
在養殖生產中根據水溫、飼料及刺參的規格和實際生長情況等靈活調整養殖密度,為保持養殖池內海參的養殖密度,應及時分池。根據刺參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養殖密度,并經常檢查刺參的活動情況,觀察刺參攝食情況和健康狀況,并認真作好記錄。
刺參養殖病害防治
刺參工廠化養殖病害比較少,一般的敵害生物,如橈足類等易刺傷幼參,引起潰爛。此外有機物或油污染、餌料不當、重金屬離子超標和pH值變化較大或鹽度過低,易引起刺參皮膚潰爛或出現排臟現象,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旦發生病害情況,要及時進行分離治療,預防交叉染病。
上一篇:循環水暫養水處理系統設計方案
下一篇:哲羅魚工廠化封閉循環水養殖
聲明:部分文章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如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文章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項目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